传统险企加快布局 科技赋能平台盈利多

admin

 

 
    作为近年金融市场最大的“风口”之一,保险科技吸引了众多科技初创公司与互联网企业参与。随着技术日渐成熟、场景应用不断落地,传统大型险企也开始“小跑入场”。专家认为,虽然保险科技市场处于早期阶段,目前不能判断谁将成主导,但若险企不掌握核心技术,未来在一些领域或将面临被科技公司取代的风险。

传统险企加快布局

    今年7月,银保监会批复中再产险成立中再巨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再产险拟出资7000万元,占比70%。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市场上共有14家传统保险机构投资了45家科技类子公司,多以保险集团为主。

    二是部分险企希望通过成立科技类子公司主攻保险科技领域,不仅为母公司服务,还能为业内同行提供科技赋能。比如,平安壹账通这方面的愿景比较突出,会与其它科技公司竞争。

    “对大型险企来说,使用同行的科技服务还有些顾虑,担心自己的数据泄露,但很多中小险企对此十分渴求。”黄小戎表示,大多数小型险企没有清晰的专业化经营模式,能拿出来的IT投资经费捉襟见肘。对其而言,若能从一些科技共享平台买到最先进、高端的保险‘黑科技’,从而不掉队,是一件好事。此外,保险公司成立科技类子公司,不仅希望在科技研发上创新,也想探索互联网金融模式。“现在很多险企把电商、互联网业务交给科技子公司,就体现了这个意图。”
    
    在许闲看来,国内保险公司在科技上的布局已晚于国外,包括慕债、安联等海外险企早在2012、2013年就加大投资保险科技。“目前国内险企的种种举动,表明其已意识到布局保险科技的重要性,逐渐开始起步。”

科技赋能平台盈利多

    根据中国平安公布的2018半年报,上半年平安集团旗下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发展迅速,实现营运利润46.07亿元,在集团营运利润中占比7.0%,同比提升6.4个百分点。

    据了解,平安金融壹账通是市场上第一家具有保险公司背景的科技输出平台。截至6月30日,金融壹账通已为441家银行、38家保险公司、近2200家非银金融机构提供金融科技服务。

    那么,科技赋能的保险市场到底有多大?陆刚以智能闪赔产品为例,2018年预计所有险企的年车险保费接近8000亿元,整体赔付率为57%左右,一年赔付金额约4000多亿元,智能闪赔产品能为保险公司减少渗漏7%左右,约200多亿元。如能从中分享20%,基本在40亿元左右。这已经是理论上的盈利极限。但他强调,这仅仅是车险定损领域,扩大到整个车险范围,市场前景仍十分宽广。

    除了引人畅想的蓝海前景,科技赋能平台的客户黏性较高,也是机构普遍看重的因素之一。
                              传统险企加快布局 科技赋能平台盈利多

未来市场“优胜劣汰”

    虽然保险科技市场热闹非凡,但在内行人眼中,仍停留在早期阶段,要想实现产业效应仍有不小的距离。

    不少科技公司及大学计算机研究团队都认为,区块链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包括算力、场景应用等都有突破的空间,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许闲指出,区块链技术的一大特点是可以将信息存储在链条,但到底存储哪些信息是关键,目前技术还不能支持任何交易信息在区块链上存储,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突破。“区块链的商业模式有待证实,离当年因特网似的广泛应用,尚有不小的距离。”

    针对保险公司、科技平台、技术公司同在保险科技市场布局,未来谁会占优的问题,许闲认为目前无法判断谁将成为主导。但若保险公司不掌握核心技术,未来被科技公司取代的可能性很大。

    在特定市场内,互联网保险会替代或挤出原有险企占有的市场份额。以国外市场为例,像谷歌、亚马逊等企业都在积极进入保险市场。这种挑战的本质是因为获客方式、平台发生了改变。传统保险代理人或营销员触达的人群数量没有保险科技公司多,获客成本反而更高。从这两个角度说,科技公司取代保险公司并非“天方夜谭”。

    陆刚表示,随着市场上科技赋能平台陆续落地,竞争无可避免。“未来保险科技子公司、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都会有所PK,会优胜劣汰。要想把科技赋能做好,必须紧跟业务场景,每时每刻有大量的数据不断完善产品,否则产品会慢慢失去生命力。这方面,具有保险公司背景的科技公司自然有优势,但互联网平台可能会在小众化领域另辟蹊径,在数据加工、规则研究等方面继续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