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态圈监管沙盒助力湾区发展

admin

 

    便捷的移动支付衍生出全新的金融科技模式,助力我国金融业“弯道超车”。相比之下,亚洲金融中心中国香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则稍显逊色。“拿香港与内地相比,并不公平。”谈及移动支付在港发展时,夏多希对记者表示,“其实香港的发展并不慢。”

金融科技覆盖六大领域

    事实上,八达通在港普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由于这个历史原因导致了移动支付发展相对滞后。“内地情况稍有不同,直接进入了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时期。不过,香港也在快速跟进。”夏多希称。

    根据资料显示,2018年第一季末,使用中的储值支付工具账户总数为4901万个,按季上升4.9%;总交易金额为390亿港元,较上一季微升0.9%。值得注意的是,在总交易金额当中,销售点消费支付为204亿港元,网上消费支付为161亿港元,个人转账为25亿港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总交易量及总交易金额与2017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5.2%及30.2%。

    扫码付在带动内地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重塑了整个支付行业的生态格局。

    夏多希表示,香港业界工作小组正在研究订立一套通用的二维码标准,以更广泛促进移动零售支付。另外,今年9月,银行和储值支付工具牌照营运商(SVF)可以参与快速支付系统(FPS),该系统可经手机号码或电子邮件地址,随时随地以港元及人民币结算。目前,已获20间银行和8间电子支付营运商参与。

    虽不能与内地金融科技发展相比,但根据投资推广署资料显示,香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已经覆盖了六大领域:网络安全、区块链、监管科技、保险科技、财富管理科技和信用科技。
                                           香港生态圈监管沙盒助力湾区发展

    今年以来,香港金管局全力推动在香港引入虚拟银行,成为香港进入2018年以后的又一金融科技创新举措。截至8月31日下午5时,首批递交虚拟银行牌照申请已经截止。香港金管局方面表示,目前已收到29家机构递交的申请书,当中有部分是接近完备的申请。

    随着“虚拟银行”的引入,香港的金融行业也将发生新的变化。根据香港金管局规定,虚拟银行是指主要透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传送渠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

    “金管局也正筹备推出快速支付系统,提供24小时实时支付功能,让银行及储值支付工具营运商向商业及个人客户提供实时、全天候及跨机构的支付和资金调拨服务。”夏多希称。

   根据记者了解,此前不少银行、非银机构、互联网科技企业都有意向申请牌照,包括内地互联网科技巨头小米、京东金融、蚂蚁金服、我来贷等。“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申请中,”我来贷一位内部人士此前对记者表示。

    但金管局同时表示,即使在8月31日后,有兴趣申请虚拟银行牌照的公司仍可提交申请,只是這些申请只能在较后时间处理。

监管沙盒助力湾区发展

    过去三年间,仅在香港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已有9.4亿美元。这一数字表示,金融科技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作为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头军BATJ中已有两家企业明确表示,将重点布局粤港澳大湾区业务发展。

    腾讯副总裁赖智明此前表示,粤港澳地区要建设成世界级的大湾区,金融科技是一个很有利的突破口。

    8月29日,金融金融CEO陈生强也表示,香港作为大湾区的金融重镇,京东金融当以此为契机,发挥自身在金融和数字科技方面的优势和经验,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深化合作,这也是京东金融未来重要的战略布局。

    然而,三地制度不同成为掣肘湾区发展的难题。“可以利用监管沙盒助力深圳、澳门企业在港发展。”夏多希称,人才流动、资金流动和制定合约是大湾区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资料显示,目前香港金管局推出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计划,让银行及其伙伴科技公司进行金融科技项目试行。目前,已设立三大监管沙盒及基础建设,截至6月底,共有33项新科技产品进行试行,其中25项试行已完成并推出了产品。

    具体而言,设立金融监管聊天室,在金融科技项目开发初期向银行及科技公司提供反馈意见;科技公司毋须经过银行,可直接通过沙盒进入聊天室获取反馈;金管局、证监会和保监局的沙盒相互协调运作,为跨界别金融科技项目提供“一点通”切入,按实际需要接通三个监管机构的沙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