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去年年底有官方媒体发布了2017年度汉语,其中“移动支付”一词,就包括了外国友人对中国人“全民不带钱”的惊讶。而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已经远远比2017年底更能让外国友人惊叹了。
昨天我们在文章中就说起了,各个互联网巨头都在往移动支付方向发展,这个曾经轰轰烈烈、引发资本与媒体无数遐想的战场显然不可能停歇于此,道理很简单:没有人会满足现状。
曾经有人提出疑问:二维码扫码支付还能维持多久?蓝绿二家是如何确立今天在移动支付产业统治地位的呢?
答案有很多,但“二维码”是个绕不过去的标签。2012年夏天,打车软件出现了。打车的小额、高频场景与支付宝二维码支付形成契合,成为扫码支付最先普及的领域。之后,微信支付的二维码支付也借由打车软件进入市场。
但是,不要以为看起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就那么容易实现,改变人们上千年来的支付习惯,是颇需要承诺和信用感的。如若不是淘宝和QQ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以二维码为主的支付体系,恐怕也没那么容易推广。
但时间久了,人们就发现二维码似乎并不是终极解决方案。
比如在进地铁、挤公交、停车场出口交费、超市大排队这样的场景下,人们对于效率有着异常高的需求,甚至是希望不停留、不等待、不操作、不思考,赶紧完成支付操作才好。笔者就曾经有在医院门口交停车费时,用手机瞄二维码半天扫不上而气愤的体验。至于共享单车扫不开,超市收银员扣不了费……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更不必说,微信和支付宝到现在也扫不开北京地铁和公交。

据我们付呗看来,二维码动荡之时,移动支付战局重燃似乎也合情合理了。
以往手机银行首页Tab第二行是“生活”、“优惠”等,是银行从异业伙伴那里拿到的商品或本地化O2O服务项目回馈给用户,但不同银行间的商品及福利各不相同,很难形成与电商巨头那样的消费氛围。
但在“付呗”APP中能统一查询各类银行的优惠,享受不同银行卡购物折扣及领取福利,这也给银行电商“换道超车”带来了机会。
11月16日,马化腾在媒体聚光灯下使用广州地铁“乘车码”,而此前小马哥也到全国各地亲自推销乘车码小程序,不过从视频资来看,依然是拿着手机“扫码”小额免密支付形式。
但我们上文分析过,这种场景使用扫码并非最佳解决方案。不妨看看银联的策略——“广州地铁全线开通银联手机闪付,短短两个多月,日闪付交易笔数已达到近30万笔,且手机闪付的占比不断提高,领跑各类移动支付产品,凭借‘一挥即付’的极致便捷受到广大乘客青睐。”
“付呗”APP采取策略是打通各个智能手机系统及品牌自带支付工具,类似苹果手机中Wallet自动扫描存储银行卡之后能直接贴手机进行消费,把“扫一扫”动作改成“挥一挥”;除了智能手机以外,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VR一体机成为交互终端,近场支付、远程支付等将会落地。
支付方式多元化体验最终会导向无卡、无码、免密、无感支付,这个赛道还远得很。
我们大家可能都深有体会,在十年之前,我们都很难想象手机支付如此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或许再过十年,今天的主角都会成为历史,新的势力早早站上了风口。
这正是科技变革的残酷之处,但是也正是它令人着迷之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是什么?这种未知才是最让人着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