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迅猛发展,是移动互联网深入经济、生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移动终端成了个人自我的延伸,承载了个人的身份、资金、人际关系等重要信息。在此基础上,移动支付大发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移动互联网的实体网络本身就是运营商搭建起来的,因此运营商对其应用趋势的把握非常准确,很早就看到了移动支付的巨大潜力。早在3G时代,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就开始布局移动支付,用手机刷卡乘坐地铁是当时运营商业务宣传时经常出现的场景。在201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向中移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及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发放了第三方支付牌照,这要比微信支付的诞生早了接近两年。
然而,“人生若只如初见”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早投入这个市场的电信运营商们只能看着手机上的红包满天飞而发出一声叹息。
毋庸置疑,互联网领域集中了这个世界上最为聪明的一群人,他们总是能够独辟蹊径,以极具创造力的手法、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大胆尝试、积极投入,最终开创出全新的天地,移动支付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现实事例而已。
那么反观运营商,为何起个大早,却赶个晚集呢?事后诸葛亮地分析,虽然对改变当前的市场格局无济于事,但也总能为以后的业务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传统思维限制了电信运营商的新业务开拓能力。纵观移动支付发展的历程,电信运营商们从一开始就钟情的NFC模式,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占据主流,这从表面上可以归咎为技术路线选择的问题,而事实却是运营商的传统思维在作怪。一直以来,在运营通信网络时,电信运营商非常注重高稳定性和可管理性,以99.9999%甚至更高的无故障率为崇高追求。NFC具有双向鉴权、数据加密等通信手段,能达到金融级别的安全等级,很对运营商的胃口而受到追捧。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对于整体产业链的发展依赖过多,需要芯片厂商、手机厂商、商场卖家、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存在任何一个薄弱点都会减弱其适用性。此外,电信运营商向来注重技术标准的控制权,在发展移动支付的早期,同银联在技术标准的主导权方面展开竞争,相对忽略了市场的培育,最终银行和电信运营商都被互联网企业过顶传球。
其次,运营商缺乏可投入的核心资源而难以产生比较优势。支付宝与财付通之所以能占据市场最大份额,原因在于支付宝同淘宝、天猫等电商消费行为捆绑在一起,而微信支付则充分利用了微信这一全国最大的社交网络为入口,更有“双十一”“618”等购物节以及相关的移动支付优惠活动推波助澜。电信运营商发展移动支付有哪些现有优势资源可以投入呢?是终端吗?尽管电信运营商可以定制手机,但是十亿用户中运营商的定制手机也没有占据主流。是账户余额吗?尽管通过推行实名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消费者账户的安全性,但是考虑到如今用户平均每月通信支出已经降低到了几十元的规模,有哪些消费者愿意将大笔资金存到通信账户上呢?是流量、语音通话吗?这是电信运营商最为核心的资源,可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还能继续在这方面挖潜以支援移动支付的发展吗?不考虑清楚随便去送流量包、语音包,很可能得不偿失。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移动支付业务看上去确实很美好,消费行为、支付行为都在自己的网上实现,但是真正从事起来,却发现自己同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并没有太多的独特优势。就好比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经营的超市,眼看着加油的车辆来来往往,潜在客户有很多,但是真正对加油以外的业务感兴趣的却并不多。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中国电信的天翼支付、中国移动的和支付在2016年能够达到万亿的交易规模,已经实属不易。
最后,对于移动支付的定位较低也是运营商失去先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互联网企业来说,移动支付是其重要的核心业务,必须下大力气推动。对电信运营商来说,移动支付仅是其业务转型的一种尝试而已,没有占据最为核心的位置。在三大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电信的翼支付发展较好,这与在其转型战略中将翼支付定位为中国电信五大生态圈之一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重要支点具有莫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