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王朋也指出了目前阶段(2018年年初)银行和支付机构在做聚合支付时所面临的问题。
王朋的观点当时收到了诸多共鸣。当时的行业背景是217号文深化落实,断直连愈演愈烈,聚合支付服务商出现了因政策变化带来的支付通道不稳定情况。所以持牌的支付机构和银行,具有推聚合支付产品的先天优势。
另外,对于支付机构说,由于业务较为单一,而且96费改之后,相关收益变少,聚合支付是一个可以发展的方向,以支付为切入点或入口,接触商户和用户,进而拓展其他方面的业务,如广告、微贷、消费金融业务。但是银行对于聚合支付的投入积极性似乎并没有那么强烈。
首先对于银行来说,可变现的业务较多。支付业务对于银行的魅力并没有那么大,支付业务一般是万分之几的收益,而信贷业务是百分之几来计算。从直观收益来说,投入和产出过于悬殊。从历史原因来说,当初银联成立,推动线下受理环境时,也没有得到银行的响应,认为这只是“苍蝇肉”,这才出现了银联商务,以及其他第三方支付也开始进入这一市场。

其次,成本和价格优势。笔者从一位银行人士了解到,银行对聚合支付的推动较为缓慢,一是因为拓展商户成本高,二是银行对于定价优势不明显。拓展线下商户成本高,这不言而喻,选择熟悉地推套路的外包机构或是上策,但依旧需要投入较大成本。另一个定价方面,目前国内支付市场的支付通道管理较为混乱,断直连在稳步推进,但仍然有部分支付通道尚未整合。银行也在等待6月30日的政策落实,待政策稳定之后,银行进一步对聚合支付进行战略评估。
断直连大势将定,统一支付清算通道的情况下,未来银行与银行的支付竞争都将在统一平面,此时另一种声音出现了。在5月18日的2018国际零售银行金融科技论坛上口袋零钱董事副总裁吴小刚就认为,移动支付之争,最终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竞争。
移动支付也是支付业务,在过去,支付业务真是投入高,利润回报低。但近几年,第三方支付崛起,让很多银行开始明白,支付虽然是一个可能贴钱的业务,但却是重要的流量入口,可以接触商户和用户,进而有机会为二者提供利润更高的金融信贷服务。就比如通过聚合支付广告,推动信用卡业务发展。
可以说,如今的移动支付不只是支付,就像付呗不仅仅是支付而是“支付+”,前几年,支付就是结束,而如今,支付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