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布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从4月1日起开始实施,微信、支付宝等扫静态码付款将有单日500元额度限制。昨天,记者发现,武汉部分商户扫码付款时微信与支付宝并未设“卡”,市民依旧可扫码支付超过500元。商户表示大件储值业务会有影响,市民日常生活扫码支付改变不大。
央行出台试行规范
静态码支付单日限额500元
出门吃饭、买杯奶茶、打车支付……伴随移动支付发展,出门不带钱包带电话成为标配。近日,央行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根据条码支付小额、便民的定位,对条码支付风险防范能力进行分级,共ABCD四个等级。央行对不同等级设置了不同日累计交易限额,其中风险防范能力最差的D级,使用静态条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也就是说,市民通过手机扫商户提供静态码总额设“卡”。如向A商家扫码支付300元后,再向B商家扫码支付300元,超过总额500元后将无法扫静态码支付。那么为什么要去针对静态二维码进行限额呢?
近期发生的事件:三小伙开着共享汽车,满南京城找步行街、菜市场下手,趁着夜色偷偷将店铺的收款码换成自己的。一晚上他们就换掉60多张二维码,第二天就收了上百笔转账。近日,南京秦淮警方将三人抓获。
4月3日,秦淮警方陆续接到多个报警电话,报警人大多是菜场商贩,称有顾客给其转钱,但他一直没收到,后来发现有人偷换了自家店的二维码。民警发现多个菜场都大面积出现这种情况,于是立即展开调查。很快,民警通过监控发现有三个小伙子凌晨跑进了菜场,行为鬼鬼祟祟,发现周围没有人注意后,便偷偷从自己身上拿出二维码,覆盖在原来的二维码上。


经过工作,4月4日晚,民警将正在网吧玩得很嗨的三名嫌疑人抓获。面对民警,三人交代了一切。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张某在一次活动上遇到了以前的同事赵某和朱某,三人聊天时无意间聊到了他们之前的一个共同好友小雨,张某说起小雨曾经偷换二维码的事情。正巧三人都没有了工作,比较缺钱,而且这种方式来钱比较快,于是他们一拍即合,商量着去外地贴二维码套点钱花花。由于没有路费,三人没有立马动身。
3月28日,赵某给两人打来电话,说自己借了1000块钱,他们可以动身了。三人打开地图研究路线时发现,合肥靠南京、杭州、上海等大城市比较近,于是三人便买了到合肥的车票,决定去试试水。考虑到某支付软件现在都需要实名认证,一旦有商家报警就会立刻查到自己的头上,于是三人便从另一个朋友那里借来了一个以前注册没有认证过的账户。抵达合肥后,三人前往打印店将张某的收款码和借来的账户的收款码打印了出来,随后专门挑选步行街、菜市场等地方,张贴自己的二维码。不过,他们在合肥没有太多机会,于是便前来南京。
4月2日凌晨,三人决定趁夜出去找地方下手。考虑到之前出行打车比较贵,而且容易引人注意,朱某便提出找一辆共享汽车,一来比较便宜,二来共享汽车体积不大,比较方便走街串巷。就这样,三人开着共享汽车前往多个菜场。他们先是观察市场有无人看管,只要确定周围没人,就会偷偷溜进去,挑那些把收款码贴在外面的店铺下手。考虑到有些店卖的东西单价比较便宜,三人便专门找卖鱼肉、海鲜等比较贵的铺子下手,一晚上就换掉了60多张二维码,第二天便收到了上百笔转款。
收到转账后,张某立刻将钱转到朱某的账户里,他们用这些钱吃喝玩乐。据警方初步调查,三人用这种偷换二维码的手法已经牟利近3000元。目前,三人因涉嫌盗窃已被秦淮警方刑拘,相关工作还在进一步开展之中。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千万别见码就扫,确认转账前可以先向店主确认账号是否正确。各个店主也应注意,摆在摊位上的二维码要多检查看有无被人替换,尽量不要将二维码随意摆放,从而给自己带来损失。
移动支付让生活变的更加方便,同时也被一些非法之徒所盯上,央行出台试行规范,能够更好的让移动支付良性发展。